今年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干部“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实践行动,推动广大干部实干在一线、实事暖民心、实招保稳定、实绩促发展。
(相关资料图)
干部向重点产业链集聚
按照“大抓产业、主抓工业”思路,红河州委成立产业创新发展委员会,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主任,相关州级领导任副主任及委员会总督导、副总督导,聚焦重点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园区支撑,组建3个千亿元级、9个百亿元级产业链专班。
州委组织部专门抽调熟悉产业发展、工业经济、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干部组成专项调研组,开展“问诊式”“把脉式”干部调研,为全州12条重点产业链先后调整补充80余名熟悉招商引资政策、精通项目包装的优秀干部,形成“高位统筹、链长负责、专班推进、联动招商、动态管理、合力攻坚”的产业链工作机制,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新春时节,位于泸西县的云南绿色低碳产业园项目建设战鼓正酣,数百台机械设备和上千名施工人员如火如荼抓进度。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刘永鹏表示,作为全州绿色铝及精深加工产业链上的重点项目,所有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大年初二已全部返岗就位,加大人力、材料、机械投入,“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前提下,我们加快施工进度,持续保持攻坚态势,确保地块如期交付。”
去年,全州12条产业链新开工重点产业项目203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个、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9个……随着一个个重点产业项目有序推进,广大干部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项目建设在新一轮产业集聚中稳步提速。
服务向市场主体链延伸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稳市场主体就是稳经济。为打通服务市场主体的“最后一公里”,红河州启动干部“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实践行动,全州各级干部以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增动能、防风险为落脚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出台《红河州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全覆盖走访工作方案》,扎实开展“政策宣传进市场主体、政策服务进市场主体、政策兑现进市场主体”活动,让企业准确把握政策、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行动开展以来,35位州级领导深入89户挂联重点企业100余次,通过现场办公、派单督导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融资、用工、电力保障、生产经营等各类问题139个,示范带动全州各级干部为企业解决问题2万余个,有力推动新培育市场主体9.9万户、同比增长64.45%,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9.62万户、同比增长24.32%。
为全力服务保障12条重点产业链,州级组织编纂一系列政策与服务等方面参阅资料,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成式”政策服务,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一表申报”审批模式,行政权力事项从1105项精简到729项。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将审批时限压缩至8个工作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实现许可证办理“一次申领、一次承诺、一次办结”,企业“落地难”“手续繁”等问题迎刃而解。
“蒙自市组建31支‘蒙商服’企业服务小分队,每支小分队均由市级领导带队,各配备1名党建指导员、营商观察员、营商快递员,开展‘千企万商大走访’活动,将接收到的企业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送’至相应职能部门,限时办理。”蒙自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王蕊说,企业服务小分队定期召开问题交办会,将为企业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列入全市“红黑榜”大比拼,确保企业困难问题真研究、真落实。
效能向经济发展链提质
去年,红河州委组织部在全省率先成立干部效能监督管理办公室,积极主动深入全州12条产业链专班、重点项目一线蹲点调研,围绕各级领导干部在落实产业链长制、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大工程项目中的态度、能力、作风效能进行常态化分析、监督,做好服务保障,对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不力的,通过发出工作提醒函、上门督促、现场约谈等方式整改落实,做好跟踪问效,促进干部知重负重、担当作为。
全州共发出催办督办单120余份,上门督促整改18次57件,现场谈话提醒300余人次,跟踪督促100余件重点事项推进落实。
“去年6月,通过调研分析了解,有20个集中开工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滞后,我们点对点向相关单位或干部发出工作提醒函,常态化跟踪督促,精准推进项目落实。”州委组织部干部效能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州集中开工重大产业项目271个、总投资110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二,地区生产总值2863.1亿元、保持全省第三位,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恢复、企稳向好。
今年以来,红河州广大干部继续深入践行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争分夺秒抢进度,重点企业加足马力抓生产,全力推动经济实现强劲开局。
云南网记者 饶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