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人
正月十三,扬州作协与高邮文联在汪曾祺纪念馆联办了一个读书班,就散文写作请有关学者作讲座。这些学者学问做得好,散文也写得棒,在业界很有影响。穆涛、汪政、汪惠仁等老师的授课各有侧重,或博古通今,或以点带面,或佳作欣赏,直指当下散文写作的痛点难点,使大家在轻松愉快中感悟散文写作的技巧。
这次读书班事前,主办方与专家沟通很充分,聚焦“散文的传统与新变”,主讲者有备而来,讲得很透彻很到位。规定的主题既好讲又不好讲。说它好讲,是因为散文这种文体由来已久,照本宣科并不难,但效果就很难说了;说它难讲,自古以来,“新变”都是一块硬骨头,再加上各人写作套路早已驾轻就熟,说改就改,哪有那么容易?有的人写了多年,难有起色,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怨尤,总觉得编辑有眼无珠,有的甚至怀疑编辑用人情稿。这种“睡不着觉怪床歪”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听了王尧老师的“散文课”,豁然开朗:套路化写作,始终在原地打转,没有“新变”,是你的致命伤。
【资料图】
王尧老师作为苏州大学的讲席教授,又是长江学者,学术著作丰厚姑且不说,很多学术随笔写得也别开生面。这次来高邮为扬州作家上散文课,其态度认真诚恳令人感动。为做好命题作文,他作了精心准备,忙里偷闲,手写了好几页纸授课提纲,一点都没有摆大教授的派头。一个半小时的课既紧凑又轻松,通篇就像说书,不枝不蔓,娓娓道来,有故事、有场景、有感悟,引人入胜;听者全神贯注,听时心领神会,听后醍醐灌顶。如果速记下来,这个讲稿就是一篇含量丰硕、营养丰富的大散文,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节动人,文采斐然,展示了一个大学者的人文魅力和学术风采。
王尧的“散文课”信息量很大,许多观点都是多年写作的切实感悟。讲课从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的日记谈起,他阐明,梅先生的日记就是一篇篇散文。梅贻琦学的不是文科,但拥有深厚的国学根底,遣词造句规整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穷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家国情怀。王尧通过梅先生的日记告诉扬州作家,散文不仅仅可以有风花雪月的小情调,更应该有关注现实的大格局;散文不仅仅有抒情散文,而且更有日记、书信、申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散文能否写好,科学人文素养很重要,没有这些,散文就不会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散文自有一种独特的书卷气韵,其境界不言而喻。这种散文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无穷启示。要达到这种境界,没有童子功可不行,而这完全取决于读书的多少。由此看来,写好散文,博览群书少不了。囿于那个年代乡村的贫困,王尧老师羡慕那些有《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同学,尽最大努力去读能看到的书。进入大学后如饥似渴读书,打下了他做学问写文章的功底。读书要读经典,千万不能不加选择“抓到篮子里就是菜”,浪费宝贵的时间。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留存下来的文学精华,值得精读细悟,长期坚持,就会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多问几个为什么,是难能可贵的问题意识。这样,就可以抽丝剥茧探寻本质,置身事内沉浸体验,换位思考触发灵感。他特地引用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一句话“萨姆沙在起床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此句可谓石破天惊,作者用隐喻的手法,借变形的故事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写尽人在资本无情的挤压下,精神世界遭遇的扭曲、异化。王尧老师引导大家读书要知人论世,联系实际,细细体悟。只要长期训练,必有长进。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才能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启迪思路,为写作备好扎实的基础。
写作不是照相机,这句话为许多勤奋的写作者点了迷津。一些人勤于写作,看到什么写什么,还以所谓的真实自鸣得意。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否则,那就没有文学艺术可言了。文学真实从生活真实中来,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发现,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化的表达技巧,更彰显了揭示生活本质的逻辑力量。这就要求作者学会比较,知道轻重,懂得取舍,独辟蹊径,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新意,使人获得精神力量和美的享受。
文学既有批判功能,又有教化功能。文学批判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终归是教化的功能。散文与小说相比,篇幅体量都不大。如何在散文写作中发挥教化的功能,值得深究。生活本就是锅碗瓢盆交响曲,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哪儿有只有喜悦没有懊恼悲伤的人?职场的故事、家庭的纠纷、成长的烦恼,求索的艰辛、失意的灰心、成功的喜悦,人世万象,千姿百态,构成了一个世俗社会。在散文写作中作者的眼界境界很重要,其直接决定了散文写作的成败。是只看到一地鸡毛的无聊,还是发现努力改变的乐趣;是只看到艰难打拼的不易,还是汲取负重奋进的力量,怎么写是作者的自由,但想得到广泛认可,甚至产生一定影响,完全不是作者能够说了算的。作品是凝聚社会共识、鼓舞奋进的力量,还是扩散消极情绪、消解顽强的意志,作者得掂量掂量;作者出现价值认知和判断的偏差,作品泥牛入海理所当然。靠卖惨煽情抓人眼球,获取流量,或许可以让自己红极一时,但对于自己的写作实在于事无补,更不要说对公众的正面引导了。靠科学的认知,融入自己的感悟,从不如意的地方改起,在不成功的教训中醒悟,向不放弃的目标迈进,在说事明理、抒情状物中给人以奋斗的力量,应是作者的价值取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文学的使命。文学为什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经天纬地的事业,就是因为它能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别看人挑担不吃力,世界上哪有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负重前行。散文作者就应从积极的角度,善良的立场,求真的态度,知微见著发现美,吹糠见米找到真,在世俗社会里凝聚起真善美的力量。散文写作时间一长,我们便能体会到,与其说散文抒写在立说言志,倒不如说这种写作实践,是对世俗生活的慰藉。它让人们摆脱焦虑不安,使人们汲取前行力量,为人们追求美好提神带劲。
不知不觉离开大学校园已三十多年,曾经上过的写作课已不甚清晰,但所学早已化为生活积累、工作经验。这次又聆听王尧老师的“散文课”,我仿佛又回到了课堂,对过去所学不足是一次有效补充,对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是一次有力冲击,对错误认知是一次必要纠正。这堂“散文课”虽然短暂,但许多新见让我刻骨铭心,促动我在传统散文写作的基础上,勇敢跳出自我,重塑自我,把握当下散文写作变化的新趋势,切实转文风改作风,聚焦时代召唤,坚持为民服务,把写作这种公共表达变成有效的公器。是啊,社会转型中的大多数人已不再满足那些风花雪月的小情调了,华丽的词藻、煽情的表达,不会给人以启迪,不能给人以教益,人们渴望的散文是给人以希望、力量、信心以及境界的大散文。
王尧老师也许是天生的“段子手”,诙谐幽默中不乏深刻见解,看似闲谈,实则是耐心启发,课堂上时不时会心的笑声,在汪曾祺纪念馆里回响。他的“散文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散文不是内容平淡结构松散的文体,而是主题鲜明随性散发的文体,聚焦时代,讴歌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进步,是散文作者应有的立场。高邮一趟,颇有所悟,颇有所得,没有白跑。
编辑: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