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企业你真的能直面现实挑战吗?_最新

2023-04-26 15:04:44 来源: 求存时代

无论是逐步推进还是急剧变革,环境变化都会导致原有信念和行为模式过时。领导者若无视这种情况会带来极大的破坏性。如果不采取行动,他们的产品将失去定价权,销售额也无法持续增长。

拉姆·查兰认为,面对现实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但是,为什么很多管理者做不到呢?

第一,管理者脱离实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自认为是现实主义者,但实际上,他们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认知充斥着否认、妄想和其他逃避现实的模式。

外部环境指的是那些可能影响公司业绩的方面,比如市场、客户、竞争对手(包括当前和潜在的)、政府政策、资本市场期望以及其他不明显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常常出乎意料,而且由于全球经济联系紧密,变化速度也极快。

内部状况指的是组织能力和行为特征。人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内部流程、发展策略和政治斗争,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向内的方式也会导致自我评价偏差。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实现业绩目标的难度,错误地认为公司上下同心协力,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私心。

拉姆·查兰从以往的经验和观察中发现了造成管理者脱离实际的六大原因:

1、信息失真。

企业信息失真,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人们通常关注的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其次是只从信得过的人那里收集信息导致信息失真;最后是有些人因为个人偏见或私心影响信息的真实性。无论什么情况,其根本问题都出在管理者身上,即他们没有从源头、从当事人那里获得一手信息。

2、偏听偏信。

即使信息准确重要,如果决策者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过去的成功经验或者面对困境无从下手,而偏听偏信某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都将被浪费掉。

3、盲目自信。

盲目自信是偏见的根源。比如,企业并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渴望它成功;企业销售额之所以增长,是因为我们承诺实现增长。这种心态会导致人们忽略或屏蔽与其相反的信息。

4、恐惧害怕。

恐惧害怕是阻碍人们认清现实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害怕在会议上出错而被羞辱,或者是害怕上级领导惩罚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5、感情用事。

通常全心投入工作能带来佳绩。但过度投入会导致感情用事,让人们缺乏对自身缺点的客观认知。有时企业无法接受新变化,因为这与原有信念及企业文化不符。面对变化时,人们也无法勇于承认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

6、期望过高。

企业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行业共识。一旦企业领导屈从于资本市场不切实际的业绩期望,过度追求稳定、可预测、每季度都能有所增长的经营业绩,管理者可能就会采取极端手段,最终让企业带入困境。

即使是那些在职业生涯中一直清醒的卓越领导者,有时也会脱离现实。更令人痛心的是,曾经挽救企业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卓越领导者,当形势再次发生巨变时,他们却无法敏锐觉察。

第二,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变化越来越频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知道来自全球各地的环境驱动因素究竟如何影响企业。他们看到的往往是孤立、线性的现象,而看不到背后的规律。比如各国汇率大幅波动、竞争动态难以捉摸、各种因素彼此纠缠、复杂多变。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

市场变化的驱动因素有周期性变化和结构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是正常波动,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可以通过应对波动来应对市场变化。而结构性变化则会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盈利方式,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种变化,需要在初期就做出正确判断,因为等到变化已经显而易见时,应对已经为时过晚,成功的机会已经大大降低。

拉姆·查兰认为,当前有四大结构性变化,它们共同促成了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环境:

1、全球经济一体化。

在即时通信、即时分享、各种创意层出不穷、各种探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种融合得到了加速发展。比如供应链全球化。如今很多产品及服务的供应链已突破地域分野,从欧美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2、全球投资泛滥化。

20世纪90年代的信贷扩张及大量风险资本的自由流动更是从中推波助澜,过度投资的情况日益显著。

3、产能过剩长期化。

发展中国家凭借其成本优势正在大幅扩大产能,而其他地区的多余产能却无法被快速淘汰。

4、买方市场常态化。

买卖双方地位互换,优势地位已从企业主及投资人转向了消费者。政府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变数,各国政府在干预经济方面越来越积极主动,但各国政府间缺乏协调合作,甚至连政策合理性的解释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总之,这些结构性变化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是不可逆的。过去每一次划时代的市场巨变都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经营的游戏规则,而这次也不会例外。管理者需要直面这些正在发生变化的现实,而且还需要保持开放,随时接受可能出现的其他变化。

相关新闻